“一带一路”: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

2017-10-16

——专访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文扬 “一带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自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从顶层设计到项目落实,“一带一路”在建设中前进、在发展中完善、在合作中成长,从梦想走进现实。

不过几年时间,“一带一路”的足迹遍布中亚、南亚、西亚、中东欧乃至世界各地,这个借用古代丝绸之路历史符号的倡议,正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4年来,“一带一路”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什么?目前有哪些机遇和挑战?又将承载着怎样的历史使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期研究者,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在10月12日接受了经济观察报的采访,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得到了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高度支持和认可。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正在化被动为主动,提出更多建设性的路径。

目前,对于“一带一路”的投资依然保持着既有的增长速度和规模。张建平认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基建先行非常关键,此外,贸易和投资是“一带一路”倡议中比较核心的内容,无论国企民企,都要利用各自优势,抓住机遇。

经济观察报: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是什么?中国面临着什么样的历史使命?
张建平: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既有国内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有当时应对全球治理变化和合作格局变化的需要。从国内来讲,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新一轮的动能转换,建设开放性经济体系;国际上,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要化被动为主动,提出更多建设性的路径。目前,“一带一路”已成为新兴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平台。

经济观察报:“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已有四年,你觉得中国目前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什么?
张建平: 最大的成就是,“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高度支持和认可。4年多来最大的进展,就是“一带一路”倡议被联合国高度重视和接纳。现在,不仅“一带一路”的表述已经进入到联合国文件,而且“一带一路”也成为联合国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平台。这就意味着“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

经济观察报:围绕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大战略,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更凸显其重要性。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如何结合“一带一路”倡议,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张建平:中国需要逐渐降低制造业的比重。我们已经到了重化工业中后期,将来工业化的方向将逐渐向高水平的创新驱动来推进,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中国制造2025”、对接德国工业4.0。同时,要不断提升高服务业比重,让服务业成为产业供给方面的重要力量。目前,全球服务业平均水平是60%,中国只有52%,将来,中国要把这个短板补上来。此外,在农业方面,尽管相比而言,所占比重越来越小,但是也要提高技术含量,让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济观察报:2017年以来,外汇管理部门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调整完善相关措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有所放缓。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直接投资资产净增加411亿美元,同比少增67%;从投资形式看,股权投资类资产净增加419亿美元,同比少增48%。这对于“一带一路”意味着什么?
张建平: 现在中方表态是非常清楚的,对于“一带一路”依然是非常鼓励的。2017年前几个月,虽然针对全球对外投资增速有明显下降,但对“一带一路”的投资还是保持既有规模和速度。早在2016年下半年,已经有一些措施控制资本外逃,但是依然维持着“一带一路”的投资规模。

经济观察报:在出海过程中,都有哪些经贸合作机会?
张建平:基建先行是很关键的,此外,贸易和投资是“一带一路”倡议中比较核心的内容。中国的产品性价比非常高——举例说明,在印度,中国物美价廉的产品很受欢迎,尤其体现在手机产品上。而依托“一带一路”的外贸产品,将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另外一个具备很大提升空间的是对外投资。无论国企民企,都会有更多的机遇。

经济观察报:大体上看,中国企业分别在哪些领域存在着优势?它们会扮演怎样不同的角色?
张建平:数量上来看,民营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但从走出去的资金规模来看,国企规模比较大。近几年,政府出台了若干措施,刺激着民营企业的积极性。近几年,诸如吉利、三一重工、美的等民营企业,都在积极的走出去,使得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海外投资呈现平分秋色的局面。

在优势体现上,国企与民企是不一样的。国企资本在资源能源(如化工)、金融等规模比较大的领域,作用非常突出。民营资本的优势则体现在机械、电子、家电、汽车等领域。汽车行业特别具有代表性。

经济观察报:目前,国内各省市也都在积极借助“一带一路”倡议谋求发展,它们将会迎来怎样的机会?
张建平“一带一路”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不同省份和城市,其开放对象和合作伙伴是不一样的。这个市场足够大,更重要的是要考虑不同省份如何能够提高经济外向度。当然,在一些领域,可能存在竞争,比如企业在海外某个项目上的非理性竞争。这个需要加快提升行业协会,发挥商会的协调作用。

经济观察报:您对“一带一路”的展望是什么?未来5年会有怎样的发展?
张建平: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将在目前已有成绩上,与各国签署更多的合作备忘录,比如中方承诺设立若干的中心平台和网络等。未来,期待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相互贸易投资水平不断提升、规模不断扩大、中国产品品质不断提升、竞争力不断增强。通过优化投资环境,实现供需衔接。

原文链接:https://www.sohu.com/a/197962202_118622
返回新闻列表